对食品经营者而言,保证原材料、供应链的透明,确保没有非法的添加物,并能公开成分来源和制造过程,才是重中之重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特约撰稿赵狄娜 编辑覃柳笛
2025年3月26日,在中国福建漳州的中宝(福建)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,技术人员检验芒果饮料(魏培全/摄)
“0添加配方,吃得更放心”“拒绝添加防腐剂”……近年来,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对“科技与狠活”的深恶痛绝,“零添加”作为食品的一大卖点备受消费者青睐。但“零添加”真的更纯粹吗?是昭示健康还是营销噱头?一直以来并无定论。
2025年3月16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》(以下简称《通则》)给了“零添加”一记重拳,其中明确提出,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“不添加”“零添加”等用语对食品配料成分进行特别强调。“《通则》释放出新的信号,一方面要纠正企业不切实际的做法带来的负面影响,另一方面要引导公众基于科学对食品添加剂形成正确的认知,避免走极端。”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朱大洲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。
“科学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,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形和质地等感官特征,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。完全杜绝食品添加剂,也可能面临其他风险。”朱大洲认为,与其谈“剂”色变,更重要的是学习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知识,学会看配料表,为长期体重管理、慢病管理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。
何以风靡
全麦贝果、无糖酸奶、五谷豆浆粉、坚果大礼包……以上这些,是自诩“资深养生青年”的市民曾晓日常必备的“零添加”囤货。“我平时很注意健康饮食,会在方便和营养之中找到一个平衡。”她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,最近她还发掘了几款新产品,比如非油炸的燕麦干脆面,含有10种杂粮的便携饭团,可以自制奶茶的纯茶粉,“希望既不委屈胃,又尽量不给身体增加太大负担。”
曾晓的做法,是不少现代人的常态。走进超市,总能看到消费者站在货架前仔细挑选。“乱七八糟的成分越少,产品越‘干净’,给家人吃也比较放心。”市民杜先生对本刊记者表示,自从有了孩子,自己买东西就格外注意,“会优先选择有机食品和标注‘零添加’的食品”。
知名消费趋势专家、知萌咨询机构创始人兼CEO肖明超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,“零添加”体现着消费者对成分和配方的关注,对健康、纯粹食品的向往,以及对品牌透明度和安全性的追求。“从消费心理角度来讲,这其实也是一种认知的简化。”他认为,“零添加”对消费者具有吸引力,反映出大家对于复杂配料表的信任比较缺失。在社会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的当下,“零添加”易成为消费者避开风险的选择。“同时,这也是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——消费者在追求更健康、更纯粹的产品中获得了新的身份标签。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这种心理,不少企业开始利用‘零添加’的手段来抢占高端市场。”
朱大洲介绍,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一个技术活,大企业的熟练技术人员培训后完全能够胜任,但我国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数量众多,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,这也对食品添加剂性质的认识和使用的准确把握提出更高要求,需防止造成超范围使用或超量使用。“此外,还有个别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恶意添加其他非法添加物,被曝光之后,易让公众对食品添加剂产生信任危机。在这种情况下,消费者会认为,加多了、加错了、乱加都有风险,最好什么都不加,不加的风险最小。”
暗藏玄机
“零添加不是一个科学概念,没有严格定义,需要厘清认识误区。”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。
如果从字面上理解,“零添加”就应该意味着“没有任何额外添加物”,但实际上并非如此。“往往,商家的‘零添加’要表达的是:我公司在产品生产过程中‘没有额外加入’食品添加剂,如果原料中本身就含有,那是不算作后添加的。”朱大洲提到,有些产品确实需要某种成分,商家就选择带有该成分的原料,这样在最终生产环节“巧妙避开”了添加剂的使用,结果商家也打上“零添加”的标签。
不久前,有品牌因使用“某某0”商标引起巨大争议,这样的“文字游戏”让消费者在购买时下意识地将其与“零添加”联系起来;还有一些企业在设计上以醒目字符或者图形强调“零”和“无”,吸引消费者关注。对此,肖明超表示,商标的使用应该遵循公平竞争原则,不能通过一些误导性信息来获得市场优势。“消费者的消费态度越来越理性、求真务实,品牌也要用更加透明和真实的态度与消费者沟通,靠产品的核心价值来赢得市场认可。”
还有一些商家,会采取更隐蔽的营销手段,对本来就不需要和不应该有的成分声称“零添加”。比如“0防腐剂酸奶”,事实上酸奶中的乳酸菌会自然发酵产生乳酸,这种酸性环境本身就有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作用,因此不需要额外添加防腐剂来延长保质期。还有“无防腐剂蜂蜜”,蜂蜜含糖量很高,高糖环境本身就具有防腐效果,因此蜂蜜保质期都比较长,也不需要额外添加防腐剂。“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,有些产品是禁止添加食用香精和防腐剂的,比如纯牛奶。但依然有企业在产品包装上故意打上‘零添加’字样,突出这些禁用成分,暗示其他未标注‘零添加’的产品有添加嫌疑。”朱大洲介绍道。
他还特别谈到了食品中的“零添加蔗糖”陷阱。健康中国行动倡导要“减油、减盐、减糖”,其中,“减糖”是指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减少添加糖(或称游离糖)的摄入,不包括天然水果中的糖和主食中的天然碳水化合物。“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食品中的糖类,具有甜味特征,包括单糖和双糖。常见的有蔗糖、果糖、葡萄糖等,日常生活中的白砂糖、绵白糖、冰糖、红糖都是蔗糖。”朱大洲介绍,在“减糖”的发展趋势下,酸奶、饮料等产品特别喜欢宣称“零蔗糖”。“一些产品虽声称未添加蔗糖,但为了保持甜味,会使用其他糖类,比如葡萄糖、麦芽糖、果糖、乳糖、半乳糖、蜂蜜、麦芽糖浆、果葡糖浆、玉米糖浆等,或者赤藓糖醇、甘露醇、木糖醇、山梨糖醇等代糖,以及阿斯巴甜、甜蜜素、安赛蜜等甜味剂。糖尿病人群在选择这类食品时,要格外注意。”
朱大洲同时提醒,代糖甜度高、能量低,由于其理论上能控制总能量摄入和增加饱腹感,如今迅速流行。从物质研究层面来讲,当前研究更多集中在单一代糖,而市面上销售的近半数使用代糖的产品中添加了2种或以上的代糖,多种代糖混合暴露对人体的健康效应尚不明确。“从产品层面来讲,关键在于使用量,只要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来使用,就能保证其安全性。与其纠结代糖是否安全,哪些代糖更安全,不如直接少吃甜食,改变嗜甜口味,尝试清淡、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多种口味,实现食物多样化,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。”
“添加”有道
事实上,很多食品是非常容易腐败变质的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,食品添加剂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食品的好看、安全、营养,并便于储藏、运输和销售。“真正‘零添加’的食品,不采用化学手段保鲜,虽然避免了滥用、乱用化学物质,但往往更易腐败变质。”朱大洲提醒,“各种生鲜食品和高蛋白食品如不能及时加工或加工不当,会很快腐败,食用后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。例如在香肠等肉制品的加工中可能存在肉毒杆菌,毒性极强,合理添加防腐剂可以防止由微生物引起的腐败变质,延长食品保质期。”
自己做过面条、饺子皮、馄饨皮、烧麦皮的人都知道,这些面制品放置半天就会变得干燥。而在工业化生产时,不可能现做现吃,必然要经过储存运输,这时候就会用到食品添加剂。朱大洲介绍,像是丙二醇,可以在面制品的加工过程中起到保湿和抗菌作用,有效防止其在储存和运输时因水分散失而变得干燥,从而保持柔软度和口感。此外,食品加工制造的过程常常会造成一部分营养成分损失,添加剂可以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。“比如含油脂高的食品在保存过程中容易被氧化,可加入一些抗氧化剂,延长其保质期;粮食加工过程中维生素B会大量损失,可加入食品营养强化剂,从而提高其营养价值。”他解释,还有一些添加剂的使用,是为了满足食品加工工艺的需要,“比如,大家都知道用卤水点豆腐,卤水中的主要成分氯化镁就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——食品凝固剂。而在葡萄酒、啤酒和味精的发酵过程中,会产生大量气泡,则需要使用消泡剂。”
对个人而言,与其“谈剂色变”、盲目追求“零添加”,不如去获得更多食品安全知识,学会看配料表,了解每一项成分。例如,要警惕“隐藏”的糖,果葡糖浆、麦芽糖浆、蜂蜜看似是健康糖源,但它们本质上都是糖,摄入过多同样对健康不利;有些配料表中可能没有直接标注食盐,但可能有钠的“替身”,比如虾皮、干贝、豆酱、腐乳等,这些原料中钠的含量比较高。朱大洲特别提到,还有一些配料表的套路是缩小计量单元,“依然以钠为例,通常标示的都是‘每100g’食品中钠元素的含量,对于有些含钠高的食品,厂商为了让数值看起来小一点,故意改用小计量单元,改成‘每50g’‘每20g’‘每10g’。乍一看钠含量不高,但如果折算到100g,会发现比同类产品高很多。”
对食品经营者而言,保证原材料、供应链的透明,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,确保没有非法的添加物,并能公开成分来源和制造过程,才是重中之重。肖明超表示,企业可以通过加强自身质量控制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,来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,建立消费者的信任。“另外,食品经营者也要对食品的制作过程和加工工艺开展更多的科普,让消费者明确知道‘零添加’是理想状态,仅适合少部分产品、少部分场景;对于大部分食品,都要采用各种化学的、物理的、生物的现代科技,来提高其安全性和品质,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和用量使用食品添加剂,规范化生产,这叫作科技改变生活;只有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违反法律法规、国家标准要求,滥用食品添加剂,或者加入非法添加物,才是‘科技与狠活’。”